美国总统特朗普一直明确表示,他推行的全面关税制度会让美国企业回迁,并重振本土制造业。不过,现实并未如他所愿。恰恰相反,在特朗普的第二个总统任期内,与制造业相关的经济活动大部分时间都在持续萎缩。一边是高额的政策投入,以及企业界不断传出的投资承诺;另一边,却是制造业持续低迷的真实状况。这种强烈的对比,显露出美国制造业面临的深层问题远超预期。
关税利刃未见锋芒
特朗普政府当初认为,高额关税将是重振美国制造业的关键手段。目前,美国所有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率已攀升至约18%。这一数字不仅远超去年的2.3%,更是创下自1930年代以来的最高纪录,体现了政策执行的强度。
但是,即便关税门槛如此之高,它也未能有效带动大规模制造业回流。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顾问威廉·赖因施指出,现有关税水平或许能促使部分纺织品生产线回归本土。
他解释说,那些劳动力成本占生产总成本比例较小、且原材料容易从美国本土或周边地区获取的行业,才更可能从关税中受益。然而,对于汽车或钢铁这样的大型支柱产业,当前关税的刺激作用明显不足,难以催生新的大规模生产活动。
更重要的是,关税政策本身的不确定性,反而阻碍了许多企业的重大资本决策。企业对是否将工厂迁回美国本土,仍旧拿不定主意,因为政策方向随时可能改变。周三,特朗普总统突然宣布,他很快要将对印度的关税翻倍到50%。
今年年初至今,美国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税税率也一直在变动,局势远未尘埃落定。这种持续的政策摇摆,显然增加了企业进行长期战略规划的难度,促使他们采取观望态度。
钱投进去,工厂却在缩
从表面看,美国企业对国内制造业的投入承诺确实不小。苹果公司就是个突出例子。二月份,他们公开表示计划在未来四年内,于美国境内投入逾5000亿美元,用于生产服务器和关键产品零部件。本周,苹果又追加了1000亿美元的在美投资。
然而,这些光鲜的投资公告背后,制造业的真实情况依然严峻。美国供应管理协会(ISM)的月度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一点:从三月到七月,美国制造业活动持续萎缩,行业整体收缩趋势明显。
最新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(PMI)读数仅为48,明显低于50的荣枯分水岭。这清楚表明,行业整体仍处于收缩区间,增长乏力。
具体到企业,困境也很普遍。以惠而浦公司为例,其在美国销售的大型家电约八成都在国内生产。近期他们报告说,由于亚洲竞争对手加快向美国发货,抢占了市场份额,导致惠而浦工厂今年的产量反而下降了。
同时,美国住房销售下滑也直接影响了惠而浦的家电业务表现。尽管如此,惠而浦仍希望关税能在今年下半年生效后,帮助他们的美国本土工厂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,以此扭转当前局面。
摩托车制造商哈雷戴维森,以及著名的全地形越野车生产商Polaris,都在美国拥有大量工厂。它们都把消费者信心不足看作是决定减产的关键因素,反映出市场需求的疲软。
Polaris的首席执行官迈克·斯佩岑在公司七月份的财报电话会议上直言:“消费者现在真不愿花钱,除非是必须品,或者他们碰巧有足够的财务能力去消费。”这揭示了消费者支出意愿的普遍下降。
制造业的就业市场也反映出这种低迷。美国制造商目前虽然没有大规模裁员,但在招聘上却异常谨慎,空缺职位往往不再补上。上周发布的非农就业报告,就大幅下修了美国制造业的就业数据。
五月和六月,这个行业总共减少了约26000个工作岗位。七月份的初步数据又显示,制造业岗位再减少了11000个,这表明就业市场持续承压。
回流遇上“拦路虎”
就算有企业真心想把生产线搬回美国,这个过程实现起来也充满疑问,实际操作面临诸多挑战。制造商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是,他们很难找到所需的美国工人,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匹配。
同时,新建工厂设施还会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。比如钢铁、铜和铝这些关键材料,它们都已经被特朗普政府加征了关税,直接推高了建设成本。
白宫此前曾宣布,今年年初以来,已经启动了近2万亿美元的制造业相关项目,其中包括了近80个从工厂到数据中心,再到液化天然气设施的项目。这些项目规模巨大,听起来令人振奋。
但RBC资本市场美国经济学家迈克·里德指出,一个制造业项目从寻找并确定扩建场地,到建立起国内供应链,这通常需要数年时间。他强调,这绝不是几个月或几个季度就能完成的事情,其周期远比预期漫长。
笔者以为
所以,即便总统不断发出政策呼吁,即便企业承诺投入巨额资金,美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也远没有达到“重振”的目标。它持续萎缩,就业岗位不断减少,还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难题。
美国制造业的真正复苏,显然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耐心。这不仅仅是出台政策或注入资金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。它是一个需要系统性处理多方面复杂困境的长期过程,涉及劳动力、供应链、政策稳定性等多个层面。对于这样的局面,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?
鼎合网配资-正规炒股配资-在线股票配资门户-贵阳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