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日报评论员 谈牧
作为人工智能与高端制造深度融合的前沿领域,人形机器人已是科技舞台竞相角逐的焦点。
“劳动者”举起重物、“荆楚”展露微笑、“楚宝”自主站起……年初,湖北“新春第一会”上,10款湖北造人形机器人亮相,引起不小的关注。
5个多月后,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链博会上,亮相的湖北人形机器人悄咪咪地增加到了20台。从智能制造到核心零部件研发,从场景应用到产业生态构建,人形机器人在湖北走出了踏实的步子。
想起曾经的一段采访经历。有科研人员这样说起参与人形机器人研发的心路历程:过去,是羞于提起,因为刚做,虽有追求,但底气还不是很足;后来,是敢于谈起,因为钻研,东西总算是出来了,虽然还不成熟,但信心跟着起来了。
这位科研人员的感慨并不孤单。100多年前,发明家尼古拉·特斯拉发明了高频交流电,比他更为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,称之为“魔鬼的触角”,断言其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,甚至会毁灭人类。时间向前,如今,我们看到或许也曾面临过“羞于”问题的那些设想和探索,如何不可阻挡地生长。
今年4月,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,在一场自然的心态发酵中,把初创期的人形机器人如何正在经历从“羞于”到“敢于”的过程揭示得更加清楚。
身高1.8米的“天工Ultra”以"龟速"非常不易地完赛半马,"我奶奶拄拐都比你快"的吐槽声四起。随后,各种理性之声开始出现。比如,这个“铁憨憨”并不让我们感到羞愧,因为它在21公里的长途跋涉中,完成了25万次关节运动,摔倒后自主爬起,通过"热插拔"换电技术三次“续命”。
技术革命,从来不是什么“爽文”,忍受寂寞、不解,勇于攻坚、突破,从古到今,向来如是。面对人形机器人这一“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”,湖北敢于选择“最难模式”,展现“从零开始”的魄力,在短短一年间实现从“跟跑者”到“并跑者”的跨越。
技术突破,从来不是百米冲刺,稳扎稳打、循序渐进,才不会昙花一现、功败垂成。研发初期,湖北面临核心零部件“卡脖子”、企业配套能力不足等困境:行星滚柱丝杠组件国内鲜有企业能生产,个位数的定制订单让厂家望而却步。对此,湖北整合高校、企业、政府三方力量,院士团队自主设计核心部件,政府协调产业链企业协作生产,企业提前介入应用场景开发。
技术产品,从来不是温室里的花朵,只有在现实中风吹雨打、千锤百炼,才能“野化”成功。湖北人形机器人从诞生起就锚定“能用、管用、好用”,“劳动者”将投入变电站巡检替代人工登高作业,“楚宝”瞄准边防巡逻等高危场景,“天问”已接到超市、餐饮企业的合作意向。从实验室代码到产业订单,从技术突破到市场认可,湖北正发力构建“研发—制造—应用”的完整闭环。
如果我们把针对新兴技术研发的吐槽、质疑当作“段子”,几乎可以说,人类所有的奇思妙想,都活在段子手的语言库里。把还不成熟的机器人拉出来遛不可笑。从“羞于”到“敢于”,背后是一条攀爬之路,不搞大呼隆,务实地深耕,时间终会给出答案。
鼎合网配资-正规炒股配资-在线股票配资门户-贵阳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